top of page

肌少症自我檢測6大指標,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提升肌肉質量

已更新:3月13日

肌少症自我檢測6大指標,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提升肌肉質量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肌少症並非僅限於年長者,若青壯族群進行不當減重、營養失衡,或長期缺乏運動,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影響健康與壽命。如何預防肌少症,保持肌肉量與肌力?提早儲存肌肉本錢,確保肌肉質量,以維持身體靈活度、免疫功能,並增強行動力,提高生活滿意度。


肌少症的健康風險

骨骼肌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負責支撐骨骼與體態,還參與多項生理機能。根據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AWGS),肌少症的風險包含:


  1. 生活能力下降:肌少症會導致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與精神狀態。(推薦閱讀:肌少症可以恢復正常嗎?肌少症風險自我檢測,運動飲食一次了解

  2. 跌倒與骨折風險增加:肌肉不足使平衡感下降,增加跌倒風險,嚴重時可能造成骨折,影響行動能力。

  3. 死亡風險提升:晚期癌症患者常伴隨肌少症,肌肉量不足可能增加化療毒性、副作用,導致治療效果下降,提高死亡率。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如使用餐具、提拿物品、行走、起身等,都需要不同肌群的協作。一旦肌肉質量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將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如焦慮睡眠障礙等。



肌少症與糖尿病的關聯

研究顯示,50歲以下肌肉量不足者,日後較易罹患糖尿病。此外,糖尿病也可能促使肌少症發生。胰島素阻抗會影響肌肉蛋白質合成,使肌肉流失加速;高血糖則可能引發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導致骨骼肌功能下降。因此,肌少症與糖尿病相互影響,需同時關注。(推薦閱讀:消除慢性發炎的關鍵:SPM魚油如何改善身體免疫與消炎反應


預防肌少症:掌握關鍵策略

隨著年齡增長,荷爾蒙變化、營養與運動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皆可能導致肌肉流失。預防肌少症的關鍵在於保留肌肉質量,最好在肌肉尚未大幅流失時,即開始採取行動。愈早開始累積肌肉儲備,愈能有效降低肌少症風險。


養肌兩大策略:足夠蛋白質 + 阻力訓練

  1. 攝取足夠蛋白質


  1. 進行阻力訓練


肌少症自我檢測:6大風險評估

肌少症可透過握力測試、身體功能量表進行初步篩檢。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AWGS)推薦 SARC-F 與 SARC-CalF 評量工具,根據以下6項狀態進行自我檢測:

  1. 肌力:是否能夠輕鬆拿取或舉起5公斤物品?

  2. 行走能力:能否不費力地走過一個房間?

  3. 起身能力:是否能輕鬆從床或椅子上站起?

  4. 登階能力:是否能順利爬上10階樓梯?

  5. 跌倒頻率:一年內是否有多次跌倒的經驗?

  6. 小腿圍測量:男性小腿圍 < 34 公分,女性 < 33 公分,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SARC-F 總分達 4 分以上、SARC-CalF 總分達 11 分以上,應進一步接受 DXA(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或 BIA(生物電阻抗分析) 測量肌肉量。


及早預防肌少症,守護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肌少症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能力,還可能提高跌倒、骨折與糖尿病等健康風險。透過適當的蛋白質攝取與阻力訓練,可以有效維持肌肉質量,降低肌少症風險。如果您或家中長輩有肌少症相關疑慮,歡迎透過有醫靠線上諮詢,預約專業醫護人員,與您一對一解答,幫助您制定專屬的健康管理計畫!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資料來源:

 


​推薦精選

​本週熱門​

​諮詢服務​

網站banner-醫師_313x105-07.jpg
網站banner-醫師_313x105-06.jpg

​精選醫師​​

李曼萍 性學教練師

李曼萍 性學教練師

|性學教練師|性教育師|性諮詢師|性治療師|

現任美國紐約州 註冊護理師 NCLEX-RN

陳威宇 醫師

陳威宇 醫師

|皮膚科|

現任雅丰麗緻診所主治醫師​、林冠賢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高瑞吟 醫師

高瑞吟 醫師

|乳房外科|整形外科|

現任波瑞斯美學診所總院長、高雄維馨乳房外科專科醫院主治醫師、北京 碧朗灣 sunnycare 乳腺外科與整形外科醫師...

林怡杉 醫師

林怡杉 醫師

|神經內科|

現任新竹杏光骨科診所

林煒 醫師

林煒 醫師

|神經內科|疼痛科|輔助醫學專科|

現任
生生優動疼痛科板橋分院院長

陳建鼎 醫師

陳建鼎 醫師

|整形外科|

現任竹北雅丰診所院長

何仁琦 醫師

何仁琦 醫師

|精神科|

現任南勢醫院醫療部主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