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症狀、原因是什麼?普林含量表、飲食原則快速緩解
痛風發作時的劇痛讓人難以忍受,在古代,因為有錢人家能享受美酒佳餚,痛風被稱作「帝王病」、「富貴病」,而現在痛風早已不是富人的專利。痛風應該如何緩解?有什麼飲食禁忌。《We Get Care有醫靠》帶您深入了解。
痛風症狀4階段
痛風(Gout)的病程一般會經過以下4個階段: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無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和腎結石的單純高尿酸血症。通常是在例行性的抽血檢查時,發現尿酸值偏高,但沒有關節炎的症狀。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8-12小時內達到最痛點,四肢關節會有發生急性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尤其是末梢關節,患者可能會痛到行動困難,甚至無法行走。 (延伸閱讀:腳底行走痛到爆!3分鐘教您足底筋膜炎怎麼緩解疼痛?)
痛風間歇期:在第一次急性痛風發作後的無症狀期,腫脹消失後,進入間歇期,可達數星期至十數年,此階段關節雖然不會痛,但不代表痛風已經好轉。
慢性痛風關節炎:痛風反覆發作10年以上後,痛風會進入慢性期,此時疼痛次數會更加頻繁,身體各處關節也可能形成痛風石,使關節變形。
痛風的原因
一般人血液中尿酸值為7.0mg/dl以下,但在台灣,約有15%的人尿酸值偏高,常喝酒的人甚至有50%尿酸值偏高,但並非血中尿酸偏高就代表關節痛就是痛風性關節炎。目前常見的痛風原因為以下2種:
原因1. 尿酸排泄太慢
正常情況下,尿酸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然而,當產生過多或排出過少時,尿酸會在血液中積聚,並在關節中形成針狀晶體,引起炎症,發生痛風,導致疼痛和腫脹。可能導致尿酸代謝變慢的原因包含:
原因2. 製造過多尿酸
尿酸來自嘌呤(Purine,又稱作普林),嘌呤存在於人體組織和許多食物中。當嘌呤分解時會變成尿酸。以下習慣可能會導致體內製造過多尿酸:
高嘌呤飲食(例如海鮮、啤酒、肉湯等)
過勞、壓力大
喝含糖飲料
激烈運動
過度減重
痛風的症狀
痛風是一種急性關節炎,又被稱為「風吹過就痛」的疾病,發作時通常僅影響1個關節,最常見為大腳趾的第一指關節。常見的症狀包含:
疼痛
腫脹
發紅
受累關節的動作和使用方式發生變化
5族群易患痛風
痛風是由血液中尿酸過多所引起的,這會導致關節周圍形成晶體,而引起疼痛。這在男性中更為常見,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您符合以下條件,您患痛風的機會可能會更高:
遺傳:家族中有痛風和尿酸過高者,子女發生痛風的機會為一般人的10倍左右
性別:一般來說男性較女性易患痛風,但女性停經後痛風之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年齡:痛風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但目前發作年齡有出現年輕化趨勢。
肥胖:如果體重過重,身體會產生更多的尿酸,讓腎臟更不易排出。
飲食:高嘌呤飲食(例如:紅肉、海鮮和糖、果糖甜味的飲料)、過度飲酒,特別是啤酒,容易升高尿酸值,增加罹患痛風的機會。
緩解痛風吃什麼?
痛風的飲食禁忌
體重控制、遵循健康飲食原則、不飲酒三大方式,可以減少69%痛風發作的可能性。
體重控制 : 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正常範圍(低於25)可減少未來發作痛風風險的60%。
酒精攝取 : 酒精攝入量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喝酒。
健康飲食原則 : 您可以選擇得舒(DASH)飲食原則,以低脂、低鹽、低糖的均衡飲食方式,避免過多精製或再製食物。
普林含量食物選擇表:
每100克 | 低普林:急性發作期可以選用 | 中普林:平常可以選用 | 高普林:非急性發作也需少選用 |
奶類、奶製品 | 各種低脂乳類及乳製品 | 豆奶 | 優酪乳、養樂多等發酵乳 |
肉類、蛋類 | 蛋類(每週<3顆) | 各種家禽類 | 內臟 |
海鮮類 | 旗魚、黑鯧魚、草魚、鯉魚、秋刀魚、鱔魚、鰻魚、烏賊、蝦、螃蟹、蜆仔、魚丸、鮑魚、魚翅 | 馬加魚、白鯧魚、鰱魚、虱目魚、吳郭魚、四破魚、白帶魚、烏魚、吻仔魚、海鰻、沙丁魚、小管、草蝦、牡蠣、蛤、小魚乾、白帶魚皮、干貝 | |
豆類、豆製品 | 豆腐、豆乾、味噌、綠豆、紅豆、花豆、皇帝豆、青豆仁(豌豆)、黑豆 | 黃豆、發芽豆類 | |
油脂類 | 適量核果類(腰果、杏仁、核桃)、種子類(芝麻、葵花子仁、南瓜子仁、松子) | ||
全穀根莖類 | 胚芽米、白米、糯米、米粉、小麥、麥片、麵粉、麵線、玉米、馬鈴薯、甘藷、芋頭、冬粉、太白粉、樹薯粉、藕粉 | ||
蔬菜類 | 白菜、菠菜、空心菜、芥藍菜、花椰菜、胡蘿蔔、韭菜、芹菜、蕃茄、蘿蔔、洋蔥、瓜類等 | 青江菜、四季豆、菜豆、敏豆、洋菇、鮑魚菇、海帶、海藻、筍乾、金針、銀耳、蒜、九層塔 | 豆苗、發芽的豆類、蘆筍、紫菜、香菇(乾香菇由於是晒乾,所以普林經過濃縮,含量較高) |
水果類 | 各種新鮮水果 | ||
其他 | 葡萄乾、龍眼乾、番茄醬、冬瓜糖、蜂蜜、果凍 | 枸杞、栗子、蓮子 | 肉汁、濃肉湯、牛肉湯、雞精、酵母 |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