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軟骨能再生?別讓膝關節退化偷走行動力!從飲食、運動到再生治療全攻略
- 有醫靠

- 1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越能體會「健康」不是理所當然。過去愛爬山、散步、晨走,如今卻在下樓梯時感到膝蓋「卡卡」;或是久坐起身時,膝關節酸痛讓你猶豫是否該繼續運動?以上都可能是膝關節退化的早期警訊!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約15%的成人受到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超過350萬人面臨關節疼痛與行動不便問題。其中女性比例高達六成,特別在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與骨質流失,膝蓋常成為最先抗議的部位。
膝關節退化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提醒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退化疾病。當關節軟骨長期磨損、潤滑液減少,骨頭與骨頭之間開始摩擦,就會出現疼痛、腫脹、甚至活動受限的情況。這並不單是老化,而是身體在提醒你,「是時候慢下腳步,重新檢視生活節奏與保養方式了。」
許多40~60歲的上班族會感到困惑:「明明沒有激烈運動,為什麼還會痛?」原因在於現代人久坐、壓力大、體重略增,這些都會讓膝關節的負擔悄悄變重。面對這種「無聲的退化」,我們要學會與老化共存,而非與疼痛對抗。
從生活4面向,緩步找回膝蓋彈性:飲食、運動、補充、治療
1. 飲食:吃得對,疼痛減一半
研究指出,攝取足夠的抗發炎與抗氧化食物,有助於減輕關節疼痛。每日建議攝取約 450毫克魚油(EPA+DHA),搭配高纖蔬果與全穀類(每日25公克纖維),能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反應。蛋白質則扮演關鍵修復元素,每餐約20公克有助肌肉維持,穩定關節支撐力。
根據上述營養素攝取建議,您可以試試「薑黃橄欖油雞胸+青花菜糙米飯」:
這樣的餐食不僅簡單實作,更能讓關節在每一餐中獲得修復能量。(推薦閱讀:【2025魚油推薦評比】rTG魚油怎麼選?26大品牌比較+選購指南)
2. 運動:慢一點、久一點
許多人因膝蓋痛就停止運動,這反而讓膝關節退化更嚴重。研究顯示,規律進行低衝擊運動(如游泳、快走、騎飛輪)可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穩定關節結構、減輕疼痛。若感覺膝蓋不適,可搭配護膝或壓力褲支撐,減少震動與受力。(推薦閱讀: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人病!掌握4點改善膝蓋健康,維持靈活行動力)
3. 補充:選擇有根據的保健品
若想進一步保養,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選擇含葡萄糖胺、軟骨素、UC-II、玻尿酸、膠原蛋白等成分的產品。臨床研究顯示,這些成分能維持軟骨結構、提升潤滑度、減少僵硬感。(推薦閱讀:椎間盤突出與骨刺怎麼分?一定要開刀嗎?藥物、復健到微創手術解析)
也特別提醒,保健品是「輔助」,仍需配合日常的運動習慣與飲食調整才有明顯效果。
4. 醫療:掌握幹細胞新趨勢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為退化性關節炎開啟新的希望。除了高濃度葡萄糖注射、PRP治療外,幹細胞治療也值得關注。
「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已經趨近普及,除了臍帶血、脊髓幹細胞,成人間質幹細胞(MSCs)也具有高度分化能力,可轉化為軟骨與肌肉細胞,並分泌生長因子,啟動人體的軟骨再生機制。與傳統治療相比,幹細胞治療不僅能緩解疼痛,也可能延緩關節惡化,逐漸恢復膝關節的彈性與穩定度。
與老化共存,是一場「慢調整」的修復旅程
許多膝蓋疼痛的患者並非缺乏運動,而是忽略了「節奏的調整」。真正的關鍵不是依賴一次找回青春,而是學會滾動式修正生活步調。
該休息時休息、該運動時動起來、該尋求協助時勇於就醫。老化不等於放棄,而是一場重新建立平衡的練習。正如醫學研究所強調的:「維持關節活動度比治療更重要!」透過飲食、運動與醫療新知的多重面向結合,延長關節壽命,讓身體在歲月中依然靈活自如。
讓「知識」成為最好的復健
身體的退化是自然過程,但了解最新的治療方式,能讓我們擁有多一個選擇。如今再生醫療、幹細胞治療的臨床研究正持續擴展,對於中重度患者來說,這些技術或許是延緩惡化、重拾行動力的新契機。
若你正被膝蓋疼痛困擾,不妨先從認識開始。「有醫靠 We Get Care」提供線上醫師諮詢服務,讓您能與專業醫師討論合適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也能協助安排後續就診與治療方案。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