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鵬翔醫師專欄/手術一定要做嗎?神經外科權威醫師4方法解析手術風險與評估關鍵
- 有醫靠
- 3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開刀是許多疾病的重要治療選項。然而,手術並非萬無一失,仍伴隨一定風險,因此患者與家屬在決策前應做好充分評估,確保選擇對健康最有利的方案。神經外科權威醫師方鵬翔醫師強調,手術決策不應僅依賴直覺或單一建議,而應透過多方專業意見、數據分析及個人體況考量來綜合評估。此外,了解手術風險、替代療法及術後恢復狀況,能幫助患者成為更聰明的決策者,確保每一步都建立在全面資訊與理性判斷之上。
該不該動手術?這4件事你一定要知道!

決定是否動手術,患者及家屬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情緒壓力、醫師建議或醫療機構的標準流程。方鵬翔醫師提醒,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治療,每個人都應該確保在充足資訊與專業評估下,做出最適合自身的選擇。以下4個關鍵步驟,能幫助您降低手術風險,確保決策更為理性。
1. 降低雜訊影響,掌握客觀資訊
在面對重大醫療決策時,焦慮與恐懼是常見的情緒反應,但這些情緒可能影響判斷力。患者應該:
給自己時間冷靜,不要在極端壓力下倉促決定。
參考統計數據與風險評估工具,例如手術成功率、併發症機率、術後恢復時間等。
尋求第二意見,透過不同醫師的專業評估,獲取更多角度的建議。
2. 避免直覺性判斷錯誤,2方法理性分析醫療建議
小心「錨定效應」:若醫師一開始即強調「你的情況很嚴重,需要手術」,患者可能會直接接受,而忽略衡量其他治療選項。(推薦閱讀:椎間盤突出與骨刺怎麼分?一定要開刀嗎?藥物、復健到微創手術解析)
警惕「確認偏誤」:網路資訊繁多,許多患者習慣搜尋符合自身觀點的資料,容易忽略全面資訊。建議患者尋找權威醫療機構提供的專業內容,以確保資訊的正確性。
3. 緩一步思考,別急於做決定
許多患者因醫師語氣或家人壓力,而倉促決定手術。方鵬翔醫師指出,曾遇到患者在其他醫院接受手術,但術後發現手術並非必要。
如何避免倉促決策?
主動與醫師討論:詢問醫師「是否有非手術的治療方案?」「若不手術,可能的風險為何?」
保留思考時間:若手術非急迫性,患者與家屬應花時間消化資訊,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
4. 警惕醫療推銷話術,保持理性判斷
某些醫療機構可能會營造「手術迫在眉睫」的氛圍,使患者產生壓力。建議患者保持冷靜,並觀察是否有推銷話術的情況,例如:「這手術現在不做,未來就來不及了!」、「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沒別的選擇!」
建議患者對此保持警覺,確保醫療決策是基於充分理解與專業建議,而非情緒或外部壓力。
尋求專業評估,確保最佳治療選擇
手術決策關乎健康,應建立在充分資訊與理性評估之上。有醫靠平台提供專業醫師諮詢服務,讓您輕鬆獲取多方意見,確保決策無後顧之憂。若您正在考慮動手術,不妨透過「有醫靠」預約神經外科專業醫師,獲取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諮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