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的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吃什麼?9個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的原因
已更新:3月4日
碰一下就碎?您是不是被骨質疏鬆找上門了?骨質疏鬆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因此在日常中,我們應當多加注意相關保養,以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骨質疏鬆是什麼?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We Get Care有醫靠》與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帶您一起了解。
骨質疏鬆是什麼?
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是一種疾病,指當人體生成新骨組織的速度比不上失去舊骨組織的速度時,使得原本緊密的骨骼結構中多出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狀態,這會使人體的骨頭變得脆弱,增加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的症狀
骨質疏鬆不一定會發生在骨頭的每一處,常常出現在髖骨、椎骨(壓迫或變形) 、手腕處。骨質疏鬆是一種「沈默病」,通常症狀難以察覺,不過有些中高齡民眾若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可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需多加留意並開始治療、保養,以免骨折後帶來更多傷害,影響生活品質。此外,若您因為輕微打噴嚏、彎腰、提重物就造成骨折,您也很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喔!
骨質疏鬆的9個原因
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男性仍然有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特別是年齡超過70歲。
年齡:年齡增長會使人體骨頭會變得比較脆弱(女性:50歲;男性:70歲)。
荷爾蒙: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指出,女性停經後雌激素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造成65歲以上的婦女每2人就有1人曾發生脊椎骨折。
體型:身型較纖細、骨架小的女性和男性有更大的風險罹患骨質疏鬆。
種族:白人女性和亞裔的女性罹患骨質疏鬆風險較高。
家族病史:父母患有骨質疏鬆症或髖骨骨折的病史,您罹患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的風險會增加。
飲食:缺乏鈣和維他命D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的風險。節食過度或攝取過少蛋白質也可能增加骨流失的風險。
生活方式:運動量不足、長時間沒有運動、長期酗酒、吸煙都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風險。
其他疾病、藥物:有些疾病或是長期服用特定藥物可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神經外科專家方鵬翔醫師分享,曾經一位60歲骨髓移植病患,家中環境因為久病陷入危機,長期吃抗發炎藥物導致她骨質疏鬆,痛到沒法行動,問診過程中邊哭邊說之前的醫生跟她說灌骨水泥一節要20萬。
其實,一般來說灌骨水泥健保都有給付,而且手術簡單只要30分鐘,健保跟自費的差別只是材料不同。
骨水泥是什麼?
骨水泥(Bone Cement)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自1960年代起,骨水泥開始被應用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開顱手術後固定及填補縫隙或是用在牙科填補蛀牙缺口。
骨質疏鬆可逆嗎?
骨質疏鬆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但您能透過延緩它發生,以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充足的日曬、保持運動習慣、補充足夠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聽經後的婦女,與其他高風險族群應定期至醫療中心檢查骨質密度。
骨質疏鬆6項必吃食物
高鈣食物
在日常飲食中,補充鈣質可以從動物及植物兩種來源獲得,動物性鈣質吸收度較植物性鈣質佳,因為許多植物中都含有植酸和草,會影響改質的吸收。
動物性食物:牛奶、優酪乳、優格、起司、吻仔魚、小魚乾,帶骨魚罐頭、乾蝦米、牡蠣
植物性食物:豆腐、豆干、黑芝麻、海帶、紫菜、九層塔、芥藍菜、莧菜、金針、高麗菜
維生素D
衛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同時也是一種荷爾蒙,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增強骨吸收。除了透過每天曬10-15分鐘太陽吸收維生素D之外,您也可以透過日常的動物、植物飲食中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D。(台灣每日建議維生素 D 攝取量:兒童或青少年攝取200 IU/d、成人或攝取社舉400 IU/d。)
動物性食物:深海魚類、鴨肉、雞蛋、豬肝
植物性食物:黑木耳、香菇、洋菇、蘑菇、豆漿、燕麥
維生素C
在既定印象中,維生素C大多扮演淡斑、美白的角色,其實維生素C也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影養素,它可以促進骨膠原蛋白生成,也能清除對骨膠原帶白有害的自由基。日常中可以攝取到維生素C的來源包含:(台灣每日建議維生素 C 攝取量:兒童需攝取40 mg/d、青少年需攝取50 mg/d、成人或老人需攝取100 mg/d。)
柑橘類
奇異果
芭樂
釋迦
棗子
維生素K
維生素 K2 可以透過修飾骨原蛋白(osteocalcin)來維持骨骼的健康。骨原蛋白能夠與骨骼中的礦物質結合,有助於防止骨骼中鈣質的流失。日常飲食中補充維生素K的食物包含:
動物肝臟
蛋黃
肉類
起司
泡菜
納豆
鎂、鋅
鎂有助於將維生素D轉化為促進鈣吸收的活性形式。鋅是一種微量礦物質,需要量非常少,它有助於人體補充骨骼的礦物質。此外,鋅還能促進骨細胞的形成,防止骨骼過度分解。也有研究證實,鋅可以維持兒童骨骼的生長和老年人骨頭密度。鋅的良好來源包括
牛肉
蝦
菠菜
亞麻籽
牡蠣
南瓜籽
更多內容,請收看方鵬翔主任在影片中的分析: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諮詢專家:
資料來源: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