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胃痛?胃發炎怎麼緩解?認識胃發炎症狀、成因、飲食調整與正確治療
已更新:3月13日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反覆胃痛可不只是吃壞肚子,若僅依賴胃藥止痛,可能延誤治療時機。與皮膚發炎不同,胃發炎無法直接觀察,而是透過疼痛、不適,甚至可能毫無症狀地存在。若長期忽視,慢性胃炎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胃部疾病。因此,了解胃炎的成因、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維護腸胃健康的關鍵。本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胃發炎的症狀、治療與預防方式,幫助您擺脫反覆胃痛的困擾。
胃酸的作用與過量的影響
胃酸在消化與殺菌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但過量分泌可能傷害胃壁,導致潰瘍。胃部黏膜與皮膚類似,容易因外界刺激而發炎。例如長期攝取刺激性食物、服用藥物、吸菸飲酒,或壓力過大導致胃酸分泌異常,都可能誘發胃發炎症狀。(推薦閱讀:2種人缺乏維生素B!B群功能與建議服用單位)
急性與慢性胃炎的區別
胃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型。急性胃炎通常來得突然,表現為上腹劇烈絞痛、噁心、嘔吐,一般在 3-5 天內可緩解。但若持續接觸刺激性食物或飲酒,急性胃炎可能轉變為慢性胃炎,症狀包括胃悶、腹脹、消化不良及易飽等問題。(推薦閱讀:吃甜點導致失智?腸道菌叢失衡人變呆滯!5種飲食方式)
長期慢性胃炎會破壞胃部細胞,若合併幽門桿菌感染,可能進一步演變為萎縮性胃炎,甚至進入癌前病變的階段。因此,若確診幽門桿菌感染,應及早接受藥物治療。
反覆胃痛,依賴胃藥恐致胃炎惡化

反覆胃痛不只是小問題,應檢查根本原因
許多人習慣用胃藥壓制胃痛,但長期服用可能帶來副作用。例如,含鈣或鋁的胃藥可能導致便秘,含鎂的則可能引起腹瀉,而碳酸成分則可能引發脹氣或打嗝。此外,胃藥可能影響胃部酸鹼值,導致腸胃菌群失衡。因此,服用胃藥應依照醫師建議,並找出胃炎的根本原因,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上腹疼痛成因多,應積極檢查
上腹部包含胃、十二指腸、肝臟、膽囊、胰臟等器官,甚至心臟問題也可能引發不適。因此,當上腹疼痛時,應及時尋求醫師診斷。透過胃鏡、幽門桿菌吹氣檢測、抽血分析或胃蛋白酶原檢查,可評估胃黏膜狀況並提供適當治療。
預防胃發炎,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
胃發炎的成因多樣,除了飲食、藥物與病菌感染外,情緒壓力也是一大誘因。過度壓力會促使胃酸分泌過量,使胃部黏膜保護力下降。因此,預防胃炎應從日常習慣入手:
避免刺激性飲食:減少食用辛辣、油炸、醃製食物,以及高濃度咖啡因飲品。
戒菸限酒:菸酒會削弱胃黏膜的保護能力。
規律飲食:定時定量進食,細嚼慢嚥,減少胃部負擔。
控制酸性食物攝取:如鳳梨、柳橙等酸性水果,建議於正餐後食用,避免空腹時直接攝取。
紓解壓力:透過運動、冥想等方式減少壓力對胃部的影響。
有醫靠讓您隨時掌握健康資訊
如果您經常受到胃痛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諮詢,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來改善腸胃健康。有醫靠線上健康諮詢平台,提供即時預約專業醫師服務,幫助您快速獲得個人化健康建議,正確用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無論您身在何處,都能輕鬆獲得專業的醫療建議,確保您的腸胃健康無憂。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