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會自己好嗎?骨科醫師告訴您原因、症狀、治療、運動方式
許多中老年人都面臨肩膀酸痛、活動受限、影響生活等慘痛經驗,這很有可能是因為罹患所謂的「五十肩」。到底五十肩是什麼?如何居家改善?可以不用開刀嗎?《We Get Care有醫靠》與骨科許庭毓醫師帶您一同了解。
五十肩的原因
臨床上常見的「五十肩」,又被稱做「冰凍肩(Frozen Shoulder)」,其實真正的學名是「粘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骨科許庭毓醫師指出,五十肩形成原因是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因為發炎及纖維化導致沾黏,這也會同時造成關節的疼痛、攣縮及關節活動幅度受限。
五十肩的症狀
「越怕痛,越不敢動,越沾黏,越疼痛」。骨科許庭毓醫師指出,五十肩初期患者的常見症狀為:
肩膀活動範圍受限
出現疼痛
手抬到一個程度會疼痛
而中期、後期的患者會因為越來越嚴重的關節沾黏導致疼痛感減低,但肩膀僵硬感明顯,甚至導致生活起居出現明顯障礙,例如手無法伸到背後、女性無法拉扣裙子後方的拉鍊或穿脫內衣、原本抬手梳理頭髮困難,最後連端碗筷都出現問題。此外,五十肩好發於50歲上下的中老年人,所以被稱為「五十肩」,不過骨科許庭毓醫師也提醒40來歲或60、70歲的人,也有不少發病案例。
骨科醫師6招舒緩五十肩
骨科許庭毓醫師提出下列5項五十肩患者可以作為日常保養、舒緩五十肩的參考:
預防性運動:透過預防性運動,可以降低五十肩發生率。
熱敷、酸痛凝膠:運動前應先熱敷、熱水浴或使用酸痛凝膠,可以增進運動效果。
運動強度:自主運動時,應以不引起過度勞累和過份疼痛為原則。
日常鍛煉:日常生活中,多利用患側,並運用自己力量能做得到的活動,例如如穿脫衣服、梳頭、持拿物品等。
持之以恆:任何運動需要持之以恆不能因症狀減輕而有所鬆懈,每日鍛鍊 1-2 次,長時間進行才有較好效果。
儘早就醫:五十肩是肩臂疼痛常見原因之一,早期診斷與治療,將使功能早期恢復。
改善五十肩的4個運動
鐘擺運動:上身微彎,雙腿分開呈一前一後,上肢自然下垂,身體帶動手臂做前後、左右擺動、順時鐘旋轉、逆時鐘旋轉
爬牆運動:面向牆壁用手指向上爬動,過程中手臂會逐漸抬高,同時身體靠近靠牆,直到出現些微不舒適為止,持續半分鐘,然後將手放下並換另一側運動
摸耳運動:抬起患側手臂,繞過頭頸摸對側耳朵
擦背運動:將毛巾或繩子置於背後,患側手位於臀部,健側於在肩上,分別抓住毛巾或繩子兩端,上下拉扯,動作類似擦背。
五十肩的6種治療
藥物:口服或局部注射藥物以止痛、消炎。
休息與運動:初期輕微疼痛時,適量休息配合適量肩關節活動,可居家進行鐘擺運動、上肢爬牆運動及毛巾運動。
物理、復健治療:超音波、短波等熱療可減輕疼痛,加上復健的牽拉運動可以達到較佳療效。
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排除其他可能肩關節疾病。
肩關節囊擴張術(Shoulder Hydrdilatation):可將肩關節沾黏撐開,並搭配「神經阻斷術」、周邊軟組織「增生療法」注射,及時改善肩關節疼痛與肩關節活動度,並大幅縮短復健時程,適用於復健治療一個月以上無明顯改善或無法持續復健的患者與嚴重干擾睡眠時。
體外震波治療:震波治療又稱骨震波、聚焦式震波、ESWT,與泌尿科所使用的體外震波碎石機一樣,利用高能量震波集中導入到深層軟組織或骨骼,活化長時間缺氧缺血的軟組織,使疼痛處達到止痛以及組織修復再生的目的,不論是板機指、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或其他疾患等,通常在第一次即有極大的改善。震波治療除了高效率以外,更有無副作用、不需服藥打針、非侵入性等優點。
玻尿酸治療五十肩?肩關節囊擴張術
骨科許庭毓醫師指出,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至關節囊中的擴張液成分包括:
局部麻醉劑
生理食鹽水混合玻尿酸
治療次數因嚴重度不同而不同,許多病患一次治療即可緩解症狀,多數需3-5次冶療才能大幅改善,可在超音波體定位後,進針到肩關節囊內並注射擴張液。
骨科許庭毓醫師指出,五十肩通常需要至少半年的治療時間,然而透過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後,患者可以有立即的疼痛感降低並且肩膀活動角度能增加。大多數患者每1-2週注射1次,3-6次左右後就能夠恢復原本的日常活動。相較手術,患者不需要恢復期即能進行下一步的復健運動,只要無明顯疼痛即可進行被動鐘擺運動和外展外旋的牽張運動,以預防關節囊再度沾粘。
1965年Andren and Lundberg研究報告指出,肩關節中等程度僵硬者治療2個月後,50%以上病人肩膀僵硬症狀有所改善,其中20%嚴重的僵硬者也表示有所舒緩。
1994年Gavant et al研究報告13/16的病人6個月後肩痛痊癒,69%-90%恢復正常的肩關節活動度。
2009年Cochrane調查了5個隨機控制研究報告,結論顯示此方法幾乎無害,而且可縮短肩關節不適的時間及失能度。五十肩做關節囊擴張術的結果若仍不理想,則需要手術做關節囊解離術。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諮詢專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