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腿水腫、單側腳麻是血栓警訊?解析靜脈栓塞的高危警訊與處理對策
一名28歲年輕女性是位上班族,長時間久坐辦公,加上服用口服避孕藥已有一年。某日她發現左腳似乎比右腳腫脹,起初未放在心上,但數日後竟出現單側腳麻與壓腳背會痛的症狀。經醫師評估後發現,她罹患了深部靜脈栓塞(DVT),一種可能引發致命肺栓塞的血栓疾病。在門診中,「小腿水腫」、「單腳麻木」、「壓腳背會痛」常被誤認為是單純疲勞,但其實這些都可能是靜脈栓塞的警訊。


喘不過氣不一定只是「老了」——體外反搏治療(EECP)助你舒緩胸悶
不少接受心導管治療或心臟支架植入的患者,雖然急性症狀改善,卻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走路會喘」、「上樓梯喘不過氣」或「心臟支架術後胸悶」等情況。這類症狀常令人困擾,也讓人懷疑治療是否真的「到位」。除了常規藥物治療,如今有一種非侵入性、無需開刀的輔助療法──體外反搏治療(EECP),成為越來越多醫師與患者的選擇。


需要放心臟支架嗎?心導管手術時間、流程、風險與健保給付詳解
當醫師建議接受心導管檢查或支架手術時,多數患者與家屬內心都會湧現一連串疑問與擔憂:「這是大手術嗎?有風險嗎?我一定要裝心臟支架嗎?」特別是心肌梗塞或狹心症病患,若不了解治療方式,容易因焦慮延誤治療時機。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心導管手術的檢查與治療流程、心臟支架的作用與適應症、手術風險與健保給付,讓您用最安心、清楚的方式迎向治療。


心臟堵塞勿輕忽:心肌梗塞前兆自測+支架選擇,最完整的心導管手術指南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血管疾病多年來穩居十大死因之一。近20年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心臟支架」已成為治療心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心臟支架究竟是什麼?又適用於哪些情況?若您關心自己的心臟健康或有胸悶、心悸等症狀,這篇文章將為您詳細解說心導管手術、支架類型及術後照護要點。


嚴重駝背怎麼辦?矯正駝背最完整治療指南:從檢測到駝背矯正帶一次看懂
正常的脊椎結構並非筆直無彎,而是由頸椎前彎、胸椎後彎與腰椎前彎組成三道自然曲線。然而,這些曲線可能因年齡、生活習慣或疾病等因素改變,進而造成體態異常,最常見的便是「駝背」。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如何自我檢測駝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何時該尋求手術介入,並協助讀者重新找回健康體態與自信。


骨質疏鬆治療懶人包:補骨針種類、健保申請條件、打針費用全解析
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速度逐漸加快,尤其自30歲後開始出現骨質密度下降的現象。根據統計,約三分之一的女性與五分之一的男性在50歲後會發生骨折。其中,髖部骨折更可能導致死亡、長期臥床或需依賴輔具生活。因此,瞭解骨質疏鬆治療方式並及早介入,對於維持行動力與生活品質極為重要。本文將整理骨鬆治療藥物的分類、針劑與口服藥差異、健保補助標準及費用比較,幫助您做出合適的治療選擇。


50歲以上男性必看:攝護腺肥大開刀時機、手術方式與費用差異
攝護腺肥大是許多熟齡男性常見的泌尿困擾,特別是在50歲以上族群中更為普遍。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組織逐漸增生,可能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頻尿、夜尿等問題。根據統計,超過一半的60歲男性患有攝護腺肥大,80歲以上更高達八成以上。面對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處理?哪些治療方式最適合你?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


後腦勺一直抽痛?偏頭痛還是枕神經問題?你該知道的6種頭痛症狀與舒緩方式
你是否經常感到後腦勺抽痛、脹痛,甚至影響到視力與情緒?長時間用眼、熬夜加班、滑手機成癮等生活,頭痛已悄悄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根據統計,超過九成的頭痛並非重大疾病,而是與壓力、焦慮、姿勢不良、睡眠障礙等因素有關。其中,後腦勺頭痛是最常被忽視卻也不容小覷的一種類型。


膝蓋痛看哪科?膝蓋痛位置圖解+對應科別與保養運動一次整理
膝蓋痛已不是年長者的專利!無論是運動後、久坐、搬重物,還是突如其來的膝蓋不適,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你是否曾經有過彎曲膝蓋會痛、蹲下時膝蓋酸、甚至膝蓋後方的筋拉扯發緊?這些症狀究竟該看哪一科?要不要立刻就醫?本文將從膝蓋不同疼痛位置出發,帶你逐步了解原因、判斷病症、找到對應的科別與改善方式。


夏天血壓降低能停藥嗎?掌握停藥條件,避免反彈性高血壓風險!
長期患有高血壓的張伯伯,一直服用乙型阻斷劑控制血壓,卻因副作用感到疲倦不堪。近期,他發現血壓數值下降,便自行停藥,未料導致反彈性高血壓,突發劇烈頭痛,被家人緊急送醫。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約有529萬名高血壓患者,為十大慢性病之一。當血壓穩定時,部分患者可能會自行減藥,引發嚴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