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早期症狀不明顯?破解迷思+視力保養6大招,護你的眼睛
已更新:3月13日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青光眼是一種因眼內壓升高導致視神經受損的疾病,可能造成視野缺損,甚至失明,因此被稱為「無聲的視力小偷」。這種疾病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致盲原因,且發病年齡逐漸下降,不可忽視。「青光眼患者眼壓一定高?」或「只要降低眼壓就能治癒青光眼?」許多人對青光眼存在誤解,以下將針對這些迷思進行解析,並提供6種有效的預防與保養方法。
青光眼的形成的原因
眼球內部的房水負責維持眼內壓力,其由睫狀體分泌,流經後房至前房,再排出眼外。若房水無法順利排出,眼壓升高,視神經受到壓迫,便可能導致視力逐漸下降,最終引發青光眼。
青光眼的類型
青光眼主要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青光眼可能由以下三種情況引起:
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
急性虹彩炎引發眼壓升高
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突然失控
慢性青光眼進展較緩慢,患者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需透過定期檢查發現。
其中,虹彩炎性青光眼與免疫系統有關,常見症狀包括眼壓升高、眼睛發紅、腫脹、畏光、視力模糊、眼眶疼痛及噁心等。
青光眼迷思破解

迷思1:青光眼=眼壓高?
雖然青光眼與眼壓升高息息相關,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具有高眼壓。眼壓的測量會受時間點與測量方式影響,例如清晨與午間眼壓可能有所不同。此外,每個人對眼壓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傳統上,眼壓超過21mmHg被認為可能罹患青光眼,但現今醫學發現,部分患者即使眼壓高於25mmHg,視神經仍未受損,而有些患者即便眼壓僅15~16mmHg,仍可能發生視神經傷害,這類情況被稱為低壓性青光眼。
迷思2:診斷青光眼僅需測量眼壓?
僅測量眼壓並不足以診斷青光眼,還需進一步的檢查,如視神經盤檢查與視野測試。視神經盤是視神經穿入鞏膜的部位,當眼壓過高時,這個區域最容易受到傷害。醫師通常會評估杯盤比(C/D比),當此比值升高時,表示視神經可能因壓迫而受損,需進一步檢查。
迷思3:治療青光眼只需降低眼壓?
目前青光眼的治療以降低眼壓為主,但治療方式因人而異,主要分為三種:
藥物治療:分為減少房水產生與促進房水排出的藥物。
雷射治療:例如雷射虹膜穿孔術與雷射虹膜整形術,適用於不同類型的青光眼。
手術治療:適用於藥物與雷射效果不佳,或對藥物過敏的患者。
6招預防青光眼,保護視力
想要降低青光眼風險,可透過以下方法進行保養:
飲食均衡: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E與葉酸,有助於降低罹患風險。
睡眠充足:維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調整睡姿:避免趴睡,睡覺時可墊高頭部,減少眼壓上升。
避免長時間低頭:低頭過久會導致眼壓升高,應適時休息。(推薦閱讀:後腦勺痛到影響生活?枕神經疼痛症狀、原因及舒緩方法一次看)
選擇適當運動:散步、游泳、騎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有助於降低眼壓。
穩定情緒:壓力過大會影響眼壓,適當放鬆有助於視神經健康。
此外,飲水方式也需注意,避免一次大量喝水,應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以穩定眼內壓力。
青光眼防治的關鍵:定期檢查與早期治療
青光眼可能導致視神經永久受損,甚至失明,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糖尿病患者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科檢查,並在醫師指導下控制眼壓。對於已確診的患者,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按時使用藥物,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青光眼雖不可逆,但透過適當的保養與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視力受損風險。保護視力,從日常生活做起!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