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的原因不只是帕金森!解析『自律神經失調』與改善方法
- 有醫靠 
- 8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你是否也曾出現過這樣的狀況:緊張時端水杯手抖、開會時筆不穩,甚至休息時也感覺手在微微顫動?許多人會擔心是「帕金森氏症」,但其實,手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自律神經失調與原發性顫抖是最常見的兩大類型。
本文由神經內科觀點出發,帶你深入了解手抖的原因及治療方法,並教你如何改善輕微手抖。
手抖的原因是什麼?不只是神經退化,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在抗議
手抖(Tremor)是身體肌肉反覆不自主收縮造成的節律性動作。根據臨床經驗,常見原因可分為四大類:
- 生理性顫抖:飢餓、低血糖、咖啡因過量或壓力太大。 
- 自律神經失調:壓力、焦慮、睡眠不足、作息不穩,導致交感神經過度活化。 
- 中樞神經退化:如帕金森氏症,通常從單手靜止時開始出現手抖。 
- 內分泌失衡:甲狀腺亢進、藥物副作用。 
其中,「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手抖」最容易被忽略,卻也是門診常見原因之一。當壓力過大、緊張、焦慮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上升,肌肉持續緊繃,就會出現手抖、心悸、出汗等症狀。
自律神經手抖、原發性顫抖、帕金森有何不同?
許多患者會問:「我的手抖到底是哪一種?」
1. 自律神經失調手抖
- 常見年齡:各年齡層 
- 出現時機:緊張、焦慮或壓力大時 
- 特徵:雙手顫抖對稱,可能伴隨心悸、出汗 
- 就醫建議:多數可先透過生活調整改善,必要時可就診神經內科 
2. 原發性顫抖
- 常見年齡:20–60歲 
- 出現時機:拿筆、拿碗或進行動作時 
- 特徵:雙手抖動明顯,部分病例有家族遺傳 
- 就醫建議:建議至神經內科評估,以排除其他疾病 
3. 帕金森氏症手抖
- 常見年齡:55歲以上 
- 出現時機:靜止時最明顯 
- 特徵:單手開始,隨病程演進動作變慢、肌肉僵硬 
- 就醫建議:需及早就醫追蹤,並配合醫師治療 
以下簡表讓你快速比對:
| 類型 | 常見年齡 | 出現時機 | 特徵 | 是否需就醫 | 
| 自律神經失調手抖 | 各年齡層 | 緊張、焦慮、壓力時 | 雙手對稱、伴隨心悸或出汗 | 可先調整生活、必要時就診 | 
| 原發性顫抖 | 20–60歲 | 拿筆、拿碗等動作時 | 雙手顫抖明顯、家族遺傳 | 建議神經內科 評估 | 
| 帕金森氏症 | 55歲以上 | 靜止時最明顯 | 單手開始、動作變慢、僵硬 | 一定要就醫追蹤 | 
✅ 關鍵提醒:若你的手抖在情緒壓力時特別明顯,放鬆後又緩解,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型;若長期存在、影響寫字或使用筷子,就應由神經內科醫師排除原發性顫抖或帕金森。
輕微手抖要看哪一科?需要做哪些檢查?
一般建議先至 神經內科 評估。醫師可能會依照狀況安排:
- 神經學檢查:判斷顫抖發生時機(靜止、動作、姿勢)。 
- 甲狀腺功能與血糖檢測:排除內分泌異常。 
- 自律神經檢測(HRV):了解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狀態。 
- 影像檢查(必要時):MRI 或神經導傳檢查,排除中樞神經病變。 
若檢查皆正常,卻仍持續出現「壓力時手抖」,通常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手抖怎麼改善?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
自律神經型或輕微手抖,多數可以透過生活方式改善:
- 規律睡眠與飲食:睡眠不足會直接干擾副交感神經。 
- 減少刺激物:避免過量咖啡因、酒精、能量飲。 
- 深呼吸與放鬆訓練:每日練習 10 分鐘腹式呼吸,降低交感神經活性。 
- 規律運動:快走、瑜伽、游泳有助穩定神經傳導。 
- 補充營養素:維生素B群、鎂可穩定神經興奮性。 
- 心理壓力管理:冥想、正念練習可顯著改善焦慮性手抖。 
若症狀明顯影響生活,醫師可能會建議:
- 鎮定神經藥物或β受體阻斷劑(須由醫師評估使用) 
- 外泌體或神經調節治療(針對神經功能再生的輔助方式) 

何時該就醫?
👉 若手抖持續超過兩週、抖動幅度逐漸加劇、或伴隨動作緩慢、僵硬、口齒不清等症狀,務必儘早就診神經內科。
👉 若手抖伴隨心悸、失眠、焦慮,則可同時考慮自律神經專科或身心科評估。
手抖其實是身體在「求救」
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也不全是心理作用。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最常見、也最被忽略的手抖原因之一。調整生活節奏、改善睡眠與壓力,是讓手穩下來的第一步。若手抖已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神經內科醫師協助,找出真正原因。
|免責聲明:本內容僅供健康參考,非診斷建議。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