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寒必備「發熱衣」怎麼挑?這四類人要小心!材質、原理一次解析
- 有醫靠
- 3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有醫靠衛教健康 編輯部報導】近日氣溫驟降,保暖議題又成為許多人的關注焦點。其中,發熱衣因其輕薄且具有保暖效果,成為冬季衣櫥中的必備單品。不過,市面上發熱衣的種類繁多,材質、機能各異,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發熱衣?發熱衣真的會發熱嗎?穿對方法才能發揮最佳保暖效果。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發熱衣的原理、材質比較、正確穿搭方式及洗滌保養要點,幫助你在冬天既能保持溫暖,也能穿得舒適自在。
發熱衣的運作原理:遠紅外線與吸濕放熱
衣物的保暖效果來自於體溫,而發熱衣的核心原理主要依賴「遠紅外線放射」與「纖維吸濕放熱」兩大機制。
1.遠紅外線放射原理
特殊纖維材質(如陶瓷粉末、氧化鋯等)可將可見光轉換為遠紅外線,進而提升衣物的蓄熱效果。在陽光或室內光源照射下,這些纖維能將光能轉換為熱能,使身體感受到溫暖。(推薦閱讀:天氣變冷關節就痠痛?3大原因解析與5招預防法,破解「天氣病」)
2.纖維吸濕放熱機制
部分發熱衣採用具有吸濕發熱特性的纖維,如嫘縈或石墨烯等。當人體散發的水氣與纖維接觸時,水分子凝結並釋放熱能,進而提升保暖效果。然而,這種方式實際上只是利用體溫調節濕氣,並非真正發熱。
發熱衣8材質大解析:哪種最適合你?
不同材質的發熱衣在舒適度、吸濕性與保暖效果上各有優勢,挑選時可依據個人需求進行篩選。
嫘縈(Rayon): 具有良好的親膚性與吸水性,但保暖效果較一般。
天絲棉(Tencel): 具備優異的吸濕傳導功能,提升穿著的乾爽感。
石墨烯(Graphene): 具備優異的導熱效果,並提供防靜電與抗菌功能。
聚酯纖維(Polyester): 擁有良好的發熱能力,但透氣性較低,可能影響舒適度。
中空纖維(Hollow Fibre): 透過纖維內部的孔洞結構提升保暖效果,但無發熱特性。
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 觸感接近羊毛,保暖性能優於聚酯纖維。
美麗諾羊毛(Merino Wool): 具備出色的保溫效果與調溫功能,但價格較高。
聚丙烯酸酯類纖維(Acrylate): 具備吸濕發熱功能,但相對昂貴。
挑選發熱衣的 3 大關鍵要素
1. 款式百搭與實用性
選擇基本色系與簡約設計,可輕鬆搭配各種服飾。例如,高領款適合搭配外套或毛衣,而圓領或 V 領款則能輕鬆內搭不影響造型。
2. 功能性是否符合需求
不同品牌的發熱衣在機能上有所區別,例如強調排汗速乾、蓄熱效果,或具備抗靜電技術。購買前可根據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產品。
3. 材質影響舒適與耐用度
挑選時應確認纖維成分,確保其具備發熱或保暖功能,避免購買到僅具備一般內衣特性的商品。(推薦閱讀:冷氣團來襲!遠離冬天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高血壓患者保命必看)
如何正確穿搭發熱衣?掌握洋蔥式穿法
發熱衣的最佳穿搭方式,建議採用「洋蔥式穿法」,分層搭配才能發揮最佳保暖效果:
第一層(基礎層): 貼身穿著發熱衣,確保水氣能有效轉化為熱能。
第二層(保暖層): 選擇毛衣、刷毛背心等能夠有效鎖住熱能的衣物。
第三層(防護層): 穿著防風、防水的外套,防止熱量流失。
發熱衣的清洗與保養技巧
適當的洗滌方式能延長發熱衣的使用壽命,保持其機能效果。
避免過度搓洗: 強力搓揉可能破壞纖維結構,建議使用洗衣袋並選擇「柔洗」模式。
避免熱水洗滌: 熱水可能破壞材質,使衣物變形,應參照洗滌標示。
避免烘乾: 高溫可能導致縮水或失去發熱功能,建議自然風乾。
這 4 種人穿發熱衣要特別注意!
儘管發熱衣具有優秀的保暖效果,但部分族群可能因體質關係,穿著後反而引發不適,應特別留意:
汗腺發達者: 由於發熱衣可能影響濕氣排出,汗腺較發達者容易產生悶熱感與搔癢。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皮膚對溫度調節較敏感,穿發熱衣可能加重皮膚乾燥與搔癢。
容易出油長痘者: 胸背部易長痘的人,穿發熱衣可能增加毛孔堵塞風險。(推薦閱讀:頭皮痘痘反覆發作?慎選「這」洗髮精成分!皮脂腺失衡原因)
冬季癢患者: 皮膚乾燥者若穿發熱衣,可能因為材質特性導致更多的不適感。
讓穿發熱衣更舒適,有醫靠幫你顧健康!
選擇適合的發熱衣,並掌握正確的穿搭與保養方式,才能讓冬季穿得既暖和又舒適。然而,若有皮膚不適或疑似皮膚病變的情況,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諮詢。「有醫靠 We Get Care」提供便捷的線上醫療服務,讓你不必出門,即可獲得專業健康建議,確保冬季保暖同時兼顧皮膚健康。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We Get Care有醫靠》聯繫: pr@wegetcare.com
健康不漏接!歡迎加入《We Get Care有醫靠》社群: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