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年紀大 雙腳無力走不遠 只是腰腿肌肉老化嗎?一起了解椎管狹窄症

很多老年人走個2-3公尺,就感覺腰酸背痛,腳越走越脹、越走越重,一定要找個地方坐一下,才能繼續走。

大部分人覺得這只是腰腿肌肉老化,實際上這很可能是「椎管狹窄症」在作怪。
為什麼年紀大 雙腳無力走不遠?
為什麼年紀大 雙腳無力走不遠?

什麼是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是指受一些因素的影響,使得椎管裡面的空間變得很小,好像水管被塞住了似的。由於椎管裡面的空間變小,讓鄰近椎管的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因此發生疼痛、麻、四肢無力、一瘸一拐、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這一類的疾病總稱叫做「椎管狹窄症」。


椎管狹窄症的分類


根據狹窄部位的分佈來說,脊椎骨從上到下,依次是頸椎、胸椎和腰椎。根據發生病變的部位,椎管狹窄可以分為:


  1. 頸椎管狹窄:發病率低於腰椎管狹窄。一般來說,頸椎從上到下依次是:頸1-頸7,頸椎管狹窄常常發生在頸4-頸6。

  2. 胸椎管狹窄:最少見的一類椎管狹窄,但是後果非常嚴重。

  3. 腰椎管狹窄:如果狹窄部位是腰椎骨節段的椎管,就叫做腰椎管狹窄。這是最常見的一類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症是一個統稱,它的原因很多;例如,做比較久、坐比較久、年紀較大,這都有可能發生,需要去尋找真正的原因。根據椎管狹窄症發生的原因,也可以大致分為:


  1. 先天性椎管狹窄:天生就比較狹窄,但是一般在青少年時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常在成年後才表現出來。

  2. 退化性椎管狹窄:就像設備老化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骨和椎間盤也會逐漸老化,加之出現骨質增生、椎管內韌帶等軟組織增厚等變化,使得椎管內的空間變得狹小。

  3. 其他因素導致的椎管狹窄:包括脊柱外傷、感染、腫瘤、醫療操作等。

提醒大家要特別留意外傷、腫瘤、先天發育不全引起的椎管狹窄,因為這樣的病患會慢慢的出現症狀,但在某個時間點會出現急速的變化。


發生椎管狹窄的典型特徵


椎管狹窄最明顯的特徵是「走不遠」,只要稍微走一下就需要休息,或是很容易抽筋、腳沒知覺、腳麻。病患可能會感覺腳摸起來不太一樣,或是踢到腳、被踩到腳,卻沒有感覺。

一般來說,椎管狹窄症早期沒有症狀,有可能是慢性的壓迫、持續地壓迫;就像血管被塞住一樣,剛開始血管堵塞的時候,我們感覺不到,但塞到最後就過不去了。

有些人因為慢性的椎管狹窄,而發生大小便失禁,一旦發生這是沒法恢復的,所以只要有類似的症狀都建議趕快就醫。

椎管狹窄症的治療


椎管狹窄治療時,需要判斷是血管性的椎管狹窄,或神經性的椎管狹窄。屬於血管性的,就要打通血管;屬於神經性的,就要打通神經。

基本上,神經性的狹窄,病患會沒辦法走遠;如果延誤治療,會發生:腳開始萎縮、大小便無力、肌肉無力,這都是屬於需要趕快做治療的情況。而血管性的狹窄,病患則會沒辦法走上坡路。

椎管狹窄的治療,一般有:藥物、打針、復健、高頻療法等方法,如果都沒法改善,就需要做減壓手術。減壓手術需要視症狀而定,要分單組、單部分、局部的減壓、微創減壓、內視鏡減壓,或是大面積減壓。

從神經外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在治療時我希望破壞的越少,當然越好。但如果病患已經壓得很厲害,或是馬尾症候群,建議要做大面積減壓;因為只有先把神經保留下來,後面才不會有後遺症;先維持正常的功能,後面再來說怎麼讓它更好。

如果是因為脊椎關節裡面發炎、黃韌帶增生、椎間盤突出,其實也都需要一併處理,把增生的部分做減壓,或是做覆位、做固定,它就會改善。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中由員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方鵬翔醫師的解說。

❙ 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現在下載 問醫生更快速

❙ 尋找你的醫師好朋友


bottom of page